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成果研討與交流會現場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官網 圖
距離2017年9月14日,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啟動不到半年,環境保護部召開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成果研討與交流會。會上,項目5個專題負責人和北京、天津、德州、邢臺等“2+26”城市跟蹤研究工作組負責人匯報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階段性進展。各位與會專家積極參加討論,領導小組辦公室各位成員提出了有益的建議,為后續攻關項目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近一年來,環境保護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組織領導,在科技部、財政部、農業部、衛生計生委、中科院、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攻關工作實現了科研組織機制的重大創新,取得積極的階段性進展。
解決科研“小散慢”問題
這是一場綜合了環保、氣象、衛生、農業等各個領域專家學者的大會戰。
黨的十九大將污染防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提出“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按照“1+X”模式,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為主要依托單位,成立了近1500名優秀科學家和一線科技工作者組成的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形成一支行政管理與技術研發深度融合的攻關隊伍,負責攻關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實施。這種按照“虛擬機構、實體操作”的模式運行,是一次科研體制機制的重大創新,著力解決了科研團隊和項目“小散慢”的問題。
成績的取得立竿見影。經過各方努力和攻關項目的助推,2017年,“2+26”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1.7%,重污染天數下降28.8%;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20.5%,重污染天數下降43.6%,圓滿實現了“大氣十條”的目標。同時,也為正在制訂的三年行動計劃作戰方案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群眾在空氣質量改善中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解決科研與需求脫節問題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霧霾斗法的艱苦戰斗。
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號召,攻關項目成立了由國家和地方科研人員共同組成的28個跟蹤研究工作組,對“2+26”城市進行長期駐點研究和技術指導。500多名科研人員深入城市基層一線,與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互動,形成了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沿途下蛋”的科研工作模式,建立了“科學研究—措施建議—效果評估—科學研究”的閉環研究機制,著力解決科研與實際脫節、科研成果不落地的問題,同時幫助地方培養人才,促進地方技術力量的“自我造血”,全面支持一些地方政府突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有想法、沒辦法”的技術瓶頸。
通過調查摸排,項目組獲得了更加精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分析結果表明,“2+26”城市在不到全國3%的國土面積上,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和揮發性有機物、15%以上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初步探明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來源。燃煤、工業生產、機動車等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來源。
在更精準的污染源排放清單的基礎上,攻關項目在宏觀和中觀層面上形成了重污染成因的科學共識,從宏觀層面看,排放強度大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污染的主因,氣象條件不利是誘因。從中觀層面看,PM2.5爆發式增長的成因可概括為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等3種類型。針對“2+26”城市污染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3~5倍的現狀,攻關項目提出了精確有效的重點行業治理方案,提出了冶金行業“一市一策”和鋼鐵企業“一廠一策”治理方案。
破解科研資源與數據共享難題
這是一場跨越天地空大氣環境綜合立體戰場的戰斗。
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作為總理基金項目,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是單純的科研工作,是科學研究與管理決策緊密結合、科學研究與治理行動協同促進的重大科技工程,更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是重要的政治任務。
為了順利完成這項重要的政治任務,項目組整合環保、氣象、高校、中科院等方面科研資源,初步建成目前我國最大規模的多要素、天地空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測網,包括252個空氣質量常規監測站、38個顆粒物組分站、4個超級觀測站、5臺走航觀測車、28臺地基激光雷達站以及觀測衛星等,形成了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全過程監測和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礎能力。建立統一的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在“2+26”城市設置了109個顆粒物組分采樣點,已采集12000多個樣品。初步建成攻關數據管理和共享平臺,制定數據管理辦法和相關技術規定,實現環保、氣象、科研各類數據共享約2600萬條,破解長期以來科研資源分散和數據共享難題。
在科研資源和數據共享平臺的支持下,攻關項目建成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構建了污染預測預報、會商分析、預警應急、跟蹤評估和專家解讀等全流程的應對技術體系,預測預報更加精細,應對措施更加精準,科學解讀更加及時有效。
會議要求,全體攻關人員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扛起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政治責任,在總結攻關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細致、扎實推進攻關各項任務,為“2+26”城市科學制定“一市一策”的三年作戰計劃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