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服務流程
· quality of service processes ·
- 需求溝通傾聽客戶需求,了解用戶使用環境和現場工況
- 方案設計根據現場實際工況,針對性出具解決方案
- 合同簽訂技術和商務規范確認,簽訂合作協議
- 產品制作選擇最優質的元器件,嚴格按照技術協議
- 調試安裝現場規范安裝,靜態動態調試,分析儀運行
- 售后服務后續維護,持續跟進,終身維修
山東濟南市槐蔭區太平河南路1567號均和云谷濟南匯智港6號樓
?文章導讀 環保部近日發布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重點整合2013年以來霧霾監測歷史數據,開展霧霾預測預警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同時,創新監察執法方式,精確打擊企業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 ▲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作者:郄建榮
環保部近日發布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重點整合2013年以來霧霾監測歷史數據,開展霧霾預測預警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同時,創新監察執法方式,精確打擊企業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
環保部要求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模式。方案要求,提高科學應對霧霾能力。就加強全國霧霾監測數據整合,方案說,要重點整合2013年以來霧霾監測歷史數據,同步集成氣象、遙感、排放清單、城市源解析和環境執法數據,形成霧霾案例知識庫。開展霧霾預測預警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支撐霧霾提前發布、應急預案制定、預案執行和監察執法,為霧霾形勢研判和應對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提升科學預霾防霾水平。
對于環評統一監管,方案表示,建設全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信息系統,推動環評監管事前審批向事中和事后監管轉變,實現全國環境影響評價數據“一本賬”的管理模式。
方案提出,要創新監察執法方式。利用環境違法舉報、互聯網采集等環境信息采集渠道,結合企業的工商、稅務、質檢、工信、認證等信息,開展大數據分析,精確打擊企業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預警企業違法風險,支撐環境監察執法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查究違法行為轉變,實現排污企業的差別化、精準化和精細化管理。
同時,還要開展環境督察監管。環保部要求,研究制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健全政府環境評價考核方法和流程,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方法,為地方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企業賠償制度、生態補償機制、責任追究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方案要求,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重大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監控全覆蓋。采集和發布飲用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城市揚塵、土壤污染場地、核與輻射等信息,強化企業排污信息公開。
就建立“一證式”污染源管理模式。環保部提出,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利用排污許可證“證載”內容,支撐排污許可和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環評、總量控制、排污收費(環境稅)、許可證監管等制度有效銜接,建立唯一的固定污染源信息名錄庫,對污染源進行統一編碼管理,實現污染源排放信息整合共享,有效推進協同治理,開啟“一證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
附:《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方案》原文
來源:環保部網站
大數據是以容量大、類型多、存取速度快、應用價值高為主要特征的數據集合,正快速發展為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全面推進大數據發展和應用,加快建設數據強國,已經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數據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分析。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在環保等重點領域引入大數據監管,主動查究違法違規行為。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文件要求推動政府信息系統和公共數據互聯共享,促進大數據在各行業創新應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政府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推動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構建“互聯網+”綠色生態,實現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陳吉寧部長要求,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目前,環境信息化存在體制機制不順,基礎設施和系統建設分散,應用“煙囪”和數據“孤島”林立,業務協同和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綜合支撐和公眾服務能力弱等突出問題,難以適應和滿足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求。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部黨組要求,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全面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監管治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加快轉變環境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完善制度標準體系,統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資源整合互聯和數據開放共享,促進業務協同,推進大數據建設和應用,保障數據安全。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發展和應用,推進環境管理轉型,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為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頂層設計、應用導向。圍繞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展大數據頂層設計,頂層設計開放、創新應用全面、基礎架構靈活,不斷適應生態環境管理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
開放共享、強化應用。統籌整合內外部數據資源,邊整合邊應用,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鼓勵業務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逐步形成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新格局。
健全規范、保障安全。建立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工作機制,健全大數據標準規范體系,保障數據準確性、一致性和真實性,強化運維管理和安全防護,保障信息安全。
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大數據建設既要有階段性,也要有重點突破。先在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環境應急、環境信息服務等方面實現突破。
(三)總體架構
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為“一個機制、兩套體系、三個平臺”。一個機制即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工作機制,兩套體系即組織保障和標準規范體系、統一運維和信息安全體系,三個平臺即大數據環保云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和大數據應用平臺。如下圖所示: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總體架構圖
一個機制:生態環境大數據管理工作機制包括數據共享開放、業務協同等工作機制,以及生態環境大數據科學決策、精準監管和公共服務等創新應用機制,促進大數據形成和應用。
兩套體系:組織保障和標準規范體系為大數據建設提供組織機構、人才資金及標準規范等體制保障;統一運維和信息安全體系為大數據系統提供穩定運行與安全可靠等技術保障。
三個平臺: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分為基礎設施層、數據資源層和業務應用層。其中,大數據環保云平臺是集約化建設的IT基礎設施層,為大數據處理和應用提供統一基礎支撐服務;大數據管理平臺是數據資源層,為大數據應用提供統一數據采集、分析和處理等支撐服務;大數據應用平臺是業務應用層,為大數據在各領域的應用提供綜合服務。
(四)主要目標
通過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和應用,在未來五年實現以下目標:
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將大數據作為支撐生態環境管理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實現“用數據決策”。利用大數據支撐環境形勢綜合研判、環境政策措施制定、環境風險預測預警、重點工作會商評估,提高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科學化水平,提升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發展與宏觀調控的能力。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精準化。充分運用大數據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助力簡政放權,健全事中事后監管機制,實現“用數據管理”。利用大數據支撐法治、信用、社會等監管手段,提高生態環境監管的主動性、準確性和有效性。
實現生態環境公共服務便民化。運用大數據創新政府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實現“用數據服務”。利用大數據支撐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網上一體化辦事和綜合信息服務,建立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發揮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
二、主要任務
(一)推進數據資源全面整合共享
提升數據資源獲取能力。加強生態環境數據資源規劃,明確數據資源采集責任,建立數據采集責任目錄,避免重復采集,逐步實現“一次采集,多次應用”。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創新數據采集方式,提高對大氣、水、土壤、生態、核與輻射等多種環境要素及各種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實時監控能力。基于環保云規范數據傳輸,確保數據及時上報和信息安全。
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嚴格實施《環境保護部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統籌信息化項目建設管理,破除數據孤島。建立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利用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管理系統,實現系統內數據資源整合集中和動態更新,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環境污染、自然生態、核與輻射等國家生態環境基礎數據庫。通過政府數據統一共享交換平臺接入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法人單位資源庫、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庫等其他國家基礎數據資源。拓展吸納相關部委、行業協會、大型國企和互聯網關聯數據,形成環境信息資源中心,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推動數據資源共享服務。明確各部門數據共享的范圍邊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門數據管理及共享的義務和權力,制定數據資源共享管理辦法,編制數據資源共享目錄,重點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環境監管、環境執法、環境應急等數據共享。基于環境保護業務專網建設生態環境數據資源共享平臺,提供靈活多樣的數據檢索服務,形成向平臺直接獲取為主、部門間數據交換獲取為輔的數據共享機制,研發生態環境數據產品,提高數據共享的管理和服務水平。
推進生態環境數據開放。建立生態環境數據開放目錄,制定數據開放計劃,明確數據開放和維護責任。優先推動向社會開放大氣、水、土壤、海洋等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區域、流域、行業等污染物排放數據,核與輻射、固體廢物等風險源數據以及化學品對環境損害的風險評估數據,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自然生態數據,環境違法、處罰等監察執法數據。依托環境保護部政府網站建設生態環境數據開放平臺,提高數據開放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加強生態環境科學決策
提升宏觀決策水平。建立全景式生態環境形勢研判模式,加強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源、污染物、環境承載力等數據的關聯分析和綜合研判,強化經濟社會、基礎地理、氣象水文和互聯網等數據資源融合利用和信息服務,為政策法規、規劃計劃、標準規范等制定提供信息支持,支撐生態保護紅線、總量紅線和準入紅線的科學定。利用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資源,支撐大氣、水和土壤三大行動計劃實施和工作會商,定量化、可視化評估實施成效,服務京津冀等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支撐區域化環境管理與創新。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進展、計劃實施、資金執行、成果績效等動態監控和評估,支持構建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的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管理體系,提高管理決策預見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提高環境應急處置能力。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快速搜集和處理涉及環境風險、環保舉報、突發環境事件、社會輿論等海量數據,綜合利用環保、交通、水利、海洋、安監、氣象等部門的環境風險源、危險化學品及其運輸、水文氣象等數據,開展大數據統計分析,構建大數據分析模型,建設基于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的環境應急大數據應用,提升應急指揮、處置決策等能力。
加強環境輿情監測和政策引導。建立互聯網大數據輿情監測系統,針對環境保護重大政策、建設項目環評、污染事故等熱點問題,對互聯網信息進行自動抓取、主題檢索、專題聚焦,為管理部門提供輿情分析報告,把握事件態勢,正確引導輿論。
(三)創新生態環境監管模式
提高科學應對霧霾能力。加強全國霧霾監測數據整合,重點整合2013年以來霧霾監測歷史數據,同步集成氣象、遙感、排放清單、城市源解析和環境執法數據,形成霧霾案例知識庫。開展霧霾預測預警大數據分析與應用,支撐霧霾提前發布、應急預案制定、預案執行和監察執法,為霧霾形勢研判和應對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提升科學預霾防霾水平。
推動環評統一監管。建立環境影響評價數據標準、共享機制,建設全國環境影響評價管理信息系統,提升環評統計分析、預測預警能力,推動環評監管事前審批向事中和事后監管轉變,實現全國環境影響評價數據“一本賬”的管理模式。
增強監測預警能力。加快生態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資源開發與應用,開展大數據關聯分析,拓展社會化監測信息采集和融合應用,支撐生態環境質量現狀精細化分析和實時可視化表達,提高源解析精度,增強生態環境質量趨勢分析和預警能力,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管理和執法提供數據支持。
創新監察執法方式。利用環境違法舉報、互聯網采集等環境信息采集渠道,結合企業的工商、稅務、質檢、工信、認證等信息,開展大數據分析,精確打擊企業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標排放等違法行為,預警企業違法風險,支撐環境監察執法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查究違法行為轉變,實現排污企業的差別化、精準化和精細化管理。
開展環境督察監管。研究制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構建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建立健全政府環境評價考核方法和流程,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評估方法,為地方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企業賠償制度、生態補償機制、責任追究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強化環境監管手段。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重大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監控全覆蓋。采集和發布飲用水源地、城市黑臭水體、城市揚塵、土壤污染場地、核與輻射等信息,強化企業排污信息公開,利用“互聯網+”方式整合企業信息。
建立“一證式”污染源管理模式。以排污許可證制度為核心,利用排污許可證“證載”內容,支撐排污許可和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環境統計、環評、總量控制、排污收費(環境稅)、許可證監管等制度有效銜接,建立唯一的固定污染源信息名錄庫,對污染源進行統一編碼管理,實現污染源排放信息整合共享,有效推進協同治理,開啟“一證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
加強環境信用監管。綜合運用信息化手段,在環保行政許可、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環境檢查執法、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環保科技項目立項、環保評先創優等工作流程中,嵌入企業環境信用信息調用和信用狀況審核環節。對不同環境信用狀況的企業進行分類監管,對環境信用狀況良好的企業予以優先支持,加強對失信的約束和懲戒。探索在環境管理中試行企業信用報告和信用承諾制度。
推進生態保護監管。強化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和調查統計等技術的綜合應用,提升自然生態天地一體化監測能力。加強自然生態數據的集成分析,實現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自然保護區的監測評估、預測預警、監察執法,支撐生態保護區域聯防聯控。
保障核與輻射安全。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安全信息標準化建設,提高聯網數據共享交換和獲取率,不斷增強數據匯聚和關聯分析能力,推動核設施、核安全設備、核技術利用、核與輻射安全相關關鍵崗位人員資質及核活動等的聯網審查審批,全面實現對核與輻射安全風險的實時管控和預警,提高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決策科學化和信息化水平,保障我國的核與輻射安全。
增強社會環境監管能力。通過采集和集成多源異構環保舉報數據,實現智能化環保舉報感知、異常探測,發掘環保舉報需求,智能化分析舉報情景,動態生成和調整環保舉報管理進程,實現全國環保舉報工作協同、有序、高效管理。
開展環保黨建大數據應用。加強環保黨建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應用,為各級黨委提供高效、準確、及時的信息資源和管理手段,開發黨建管理應用系統及其APP客戶端,支撐黨員干部管理、黨務信息公開、黨建工作動態、黨規黨紀執行、“兩個責任”落實,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
(四)完善生態環境公共服務
全面推進網上辦事服務。整合集成建設項目環評、危險廢物越境轉移核準、自然保護區建立和調整等行政許可審批系統和信息,建立網上審批數據資源庫,構建“一站式”辦事平臺。建設電子政務辦事大廳,形成網上服務與實體大廳服務、線上服務與線下服務相結合的一體化服務模式,實現統一受理、同步審查、信息共享、透明公開。通過國家統一的政府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加強行政審批數據跨部門共享,支撐并聯審批,不斷優化辦事流程,提高辦事便捷性。
提升信息公開服務質量。加強信息公開渠道建設,通過政府網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平臺建設,提高信息公開的質量和時效。積極做好主動公開工作,滿足公眾環境信息需求。完善信息公開督促和審查機制,規范信息發布和解讀,傳遞全面、準確、權威信息。不斷擴充部長信箱、12369環保熱線、微博微信等政民互動渠道,及時回應公眾意見、建議和舉報,加大公眾參與力度。
拓展政府綜合服務能力。以優化提升民生服務、激發社會活力、促進大數據應用市場化為重點,建立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平臺,充分利用行業和社會數據,研發環境質量、環境健康、環境認證、環境信用、綠色生產等方面的信息產品,提供有效便捷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動傳統公共服務數據與移動互聯網等數據的匯聚整合,開發各類便民應用,優化公共資源配置。
(五)統籌建設大數據平臺
建設大數據環保云平臺。加強大數據基礎設施技術架構、空間布局、建設模式、服務方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實施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安全資源的集約建設、集中管理、整體運維,以“一朵云”模式建設環保云平臺。實施業務系統環保云平臺部署,保障信息安全。推動同城備份和異地災備中心建設。
建設大數據管理平臺。大數據管理平臺是數據資源傳輸交換、存儲管理和分析處理的平臺,為大數據應用提供統一的數據支撐服務。主要實現數據傳輸交換、管理監控、共享開放、分析挖掘等基本功能,支撐分布式計算、流式數據處理、大數據關聯分析、趨勢分析、空間分析,支撐大數據產品研發和應用。
建設大數據應用平臺。運用大數據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環境監管和公共服務等創新應用,為生態環境決策和管理提供服務。
(六)推動大數據試點
開展地方大數據應用試點。根據地方特點,選擇有代表性的省、市開展生態環境大數據創新應用,探索應用模式,推動試點成果的推廣和實施。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組織實施機制
成立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統籌協調機制,明確各單位職責分工和工作要求,形成協同配合、全面推進的工作格局。整合優化環境信息化隊伍,加強大數據相關基礎和應用研究以及人才培養。規范信息化項目管理,充分利用環境保護業務專網等基礎設施,嚴格項目立項審批和驗收,加大資金投入,保障大數據建設相關任務順利開展。
(二)健全數據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數據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各部門的數據責任、義務與使用權限,合理界定業務數據的使用方式與范圍,規范數據采集、存儲、共享和應用,保障數據一致性、準確性和權威性。制定環境信息資源管理和數據貢獻考核評估辦法,促進數據在風險可控原則下最大程度共享和開放。
(三)建立標準規范體系
加強大數據標準規范研究,結合大數據主要建設任務,重點推進生態環境數據整合集成、傳輸交換、共享開放、應用支撐、數據質量與信息安全等方面標準規范的制定和實施。
(四)實施統一運維管理
落實生態環境大數據運行管理制度,規范運行維護流程,形成較為完善的運行維護管理體系。加強大數據運行保障、監控預警能力建設,依托專業化運維隊伍,對網絡、計算、存儲、基礎軟件、安全設備等大數據基礎設施實施統一運維,實現系統快速部署更新、資源合理高效調度、網絡實時動態監控和安全穩定可靠,有效降低運維經費成本,提高運維服務質量和水平。
(五)強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集中統一的信息安全保障機制,明確數據采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各環節的信息安全范圍邊界、責任主體和具體要求。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分級保護等國家信息安全制度,開展信息安全等級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范、應急處置等工作。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構建環保云安全管理中心,增強大數據環保云基礎設施、數據資源和應用系統等的安全保障能力。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
2016年3月7日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2016年3月8日印發